当“临港制造”成为上海高端制造的代名词,这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?
水陆均可起降,起飞距离200米,续航1200公里……这是由中国人设计和制造的水陆两栖运动飞机——“风翎号”的技术参数。尽管要到今年6月才能拿到中国民航颁发的适航证,但凭着核心优势,“风翎号”还未“出生”就被国际买家看好,赢得了一批订单。这架从上海临港起航的小飞机,正快速飞向世界。
在上海临港地区,像“风翎号”这样的高端制造项目还有很多。这片上海最大的产业开发区,在飞机零部件、互联网汽车、工业机器人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领域,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,“临港制造”俨然成为上海高端制造的代名词。这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?
产业生态让企业近悦远来
临港滴水湖全景
十几年前,临港还只是上海东南角的一片滩涂。如今,在这片滩涂上崛起的,是一个又一个的“中国第一”和“世界第一”:
国内首台超60000kW船用低速柴油机、全球最大缸径主机船用低速柴油机、全球最大马力水力测功器、首套国产化率100%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、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……均诞生于临港。这些过去高度依赖进口的高端核心制造技术,在这里填补了国产化空白,也挺起了“临港制造”的脊梁。
上海电气的350吨动平衡测试装置
蓝天大海之间,“中国航发”四个红色大字显得格外耀眼,这里是大飞机“心脏”的生产基地。
如此多的高端制造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临港,得益于这里完善的产业体系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、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任陈杰介绍,近年来,临港地区围绕国家战略、瞄准国际水平,形成了以“高端制造、自主制造、智能制造”为特色的产业体系,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,高端智能装备、海洋装备、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,软件信息、集成电路、航空航天、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。随着“2+3+4”产业集群逐渐发力,更多的上下游优秀企业在临港集聚,一个“热带雨林”式的产业生态逐渐迸发出蓬勃向上的内生动力。
负责“风翎号”设计制造的奥科赛公司,就是一家被临港产业生态吸引而来的企业。公司创始人毛一青谈起这款飞机时滔滔不绝,在他看来,通用航空产业起源于美国和欧洲,而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,“风翎号”之所以能在与欧美巨头的竞争中“虎口夺食”,正是因为拥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。“为满足国内通用机场极少、跑道资源短缺的现状,‘风翎号’从设计时就定位水陆两栖。起飞距离只要200米,甚至可以在草地上、水库中起降,降落距离则为陆上150米、水上250米,水深要求只要一两米。”他说,由于水陆两栖飞机的开发难度大,如今国际老牌飞机制造商已很少研发这种机型,全球只有五六款这样的飞机,而“风翎号”的技术达到国际水陆两栖飞机的最高水平。
奥科赛生产车间里的“风翎号”水陆两栖运动飞机。
黄尖尖 摄
在创立奥科赛以前,毛一青是一名室内装潢设计师。为了实现飞行的梦想,他曾跑到德国去学习飞机的研发、制造,从零开始组建团队。十几年来,毛一青一直执着于他的飞行梦,而他也坚信,临港是实现梦想的好地方。“这里有完备的航空航天产业链,比如国产大飞机的发动机就在临港总装,临港还聚集了一批高校,既可以为我们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产业支持,也可以提供智力支撑。我们考察过国内许多地方,最后还是决定落户临港,因为这里的产业生态可以产生聚合效应,肥沃的‘产业土壤’让我们能快速成长。”
而未来,临港要做的,就是让更多优秀制造企业在这里扎根。陈杰说,上海正在全力打响“四个品牌”,作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、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,同时又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地,临港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和期望。目前,临港正潜心打造“功能平台+专业园区+产业链”的新布局,期待产业生态更加优化,更多“参天巨树”和“奇异苗木”能在临港落地生长。
智能制造是“催长剂”
临港“科创晶体”园区,未来将集聚科创型企业入驻
如果说,产业生态是临港打造制造业品牌的空气和土壤,那智能生产就是“临港制造”实现转型和弯道超车的“催长剂”和“加速器”。
位于临港飞舟路317号,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记者在一座玻璃房里看到一条全自动运行的生产线。流水线上一边是4个加工车间,一边是成品放置台,中间一个灰色机械手在轨道上来回运行,有条不紊地操控着生产线的下料、加工、清洗、运输和检测环节。这是上飞装备全新的“黑灯工厂”生产线。
“黑灯工厂”生产线上,机械手正在有条不紊地操控着生产,让下料、加工、清洗、运输和检测等环节同时进行。
黄尖尖 摄
上飞装备总工程师闫峰说,80%飞机事故都是由于零部件疲劳造成的,一个小小飞机零部件的制作精度关乎生命,而国内制造企业都有一个共性问题,就是技术人才没有国外成熟,制造出来的产品合格率较低。在这样的形势下,光靠固守传统和不计成本的投入不能扭转劣势,中国制造有必要另辟蹊径。“既然依靠人工无法达到高精度,那就用智能制造来解决吧。”上飞装备的所谓“黑灯工厂”,就是不需要开灯、24小时运作的无人工厂。原来一条生产线至少要配备15个人,现在用智能机器人代替,不但综合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,更重要的是产品稳定性大大提高,合格率达到了99.9%。
“在生产过程中,机器人会实行自我分析,根据生产线的进度来优化排产,让多个环节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,同时又不让任何一个车床空着。”闫峰说,智能生产线把车床的有效组装利用率提高到了70%,达到了欧洲最先进水平,真正实现了“弯道超车”。如今,上飞装备在为国产飞机ARJ21、C919提供零部件的基础上,还为空客、波音等国际飞机制造商生产零部件,产品逐步与国际接轨,走到了世界制造业的最高端。
在临港,像上飞装备这样尝到智能制造“甜头”的企业不在少数。2015年,临港管委会发布了“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临港行动方案”。根据方案,到2020年,临港将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;到2025年,将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。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,近年来,临港分别从平台建设、生态打造、专项扶持等方面入手,探索产业升级路径。截至目前,由上海交大、新松、自动化仪表院与临港集团牵头组建的智能制造研究院、工业4.0综研院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已相继落地。
临港在推动重点平台建设的同时,还在探索智能制造跨界合作,完善智能制造资源配置、联合研发、技术转移、成果转化的新机制。上海交大、上海电机学院、上海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,相继从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等角度,在临港与德国知名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。而复旦大学工研院的落地,意味着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材料、智能部件、装备系统的技术研发、中试、小批量生产直至产业化的全过程,都能在临港实现。
服务造就下一个“风口”
很多人以为,制造业就是把产品生产出来,然而对于高端制造企业来说,这远远不够。服务,是制造中连接生产和客户的重要一环,也是制造企业打造品牌的重要“风口”,临港当然不容错过。
在中船动力研究院整机试验车间内,中速单缸机、低速多缸机、中速多缸机……这些过去一直依靠国外进口的船用发动机,如今都可以由中船自主研发和生产。而下一步,企业要考虑的正是服务。
中船动力研究院工程师崔俊峰说,发动机是船舶的“心脏”,“心脏”一旦出了问题,一刻都不能耽搁,对此中船提出了全球远程监控和运维服务。“通过在每一个发动机里植入芯片实现远程监控,当船舶行驶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港口,一旦出现问题,后台管理平台都能马上监测到,并进行远程维修或派人到现场维修,大大减少了船舶停产维保的时间。”
中船动力研究院的整机试验车间内,一台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柴油发动机正在进行高压共轨试验,测试完成后,它将装配在2万吨的商用船舶上。
黄尖尖 摄
“服务也是制造的重要的环节,今天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,这也使得我国制造业的生态链更加完整。”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指出,过去,在全球生产链中,我国的制造企业只能嵌入到较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,如今在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时期,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企业可以嵌入到服务环节,同时因拥有核心技术,可以让服务产品在全球具有更高议价能力。“就像这片长了翅膀的芯片,它把制造和服务有机组合,就能帮助产品在国际上赢得市场。”
在临港,还有一批新兴企业,他们面向新的消费环境,专门为制造企业提供各种解决方案。
不久前,上海慧程击败了西门子,拿到了宝洁进入中国市场的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订单。之所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,慧程依靠的就是灵活的服务策略,他们针对中国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,为宝洁打造出许多微小信息系统,从而使网上订单与庞大的生产线能直接联系起来。比如在电动牙刷上印一行字,根据医生诊断来定制牙膏里的配方,根据个人口腔黏膜特点来制定牙刷刷毛硬度……这些个性化的订单在网上生成后,能直接传输到宝洁生产线,在最短时间内组织生产。
如何让大规模工业生产手段满足个性化定制的要求,这是新消费时代给制造商们提出的新课题,而“临港制造”正抓住这样的绝佳机会,实现又一次的突破。
信息来源:上观新闻
栏目主编:王志彦文字编辑:黄尖尖
本文图片:黄尖尖 摄、临港管委会提供
友情链接